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两会声音”
随着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中国正式进入2023年“两会时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在这次全国两会上,有哪些声音与文化产业相关?我们一起来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阎美蓉:建议出台关于“数字藏品+旅游+文物+非遗”的实施方案
近年来,中国数字藏品在文旅融合应用的场景上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也为文旅产业打开了传播推广的新窗口和发展契机。“但总体上看,我国在文旅资源数字藏品深度开发上和地区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阎美蓉近日受访时建议,尽早出台数字藏品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引导文旅数字藏品开发和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相关资料图)
数据显示,中国数字藏品市场年增长率为150%,预计到2026年,数字藏品市场规模达300亿元人民币。同时,数字产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价值、收藏价值、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赋能价值。“数字藏品+”与旅游、博物馆、非遗方面的创新融合,其意义非凡。阎美蓉表示,此举可把旅游产业“带起来”,让博物馆(院)“活起来”,使城市IP“亮起来”,将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传起来”。
当前,中国数字藏品在文旅融合应用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阎美蓉告诉记者,相关部门对数字藏品认识不充分、相关政策支持缺位,缺乏市场化手段和激励机制。阎美蓉认为,文旅数字化产品及相关文化资源未能有效挖掘、利用,同质化严重,产品创新不足,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和相关既懂技术又懂文旅知识的开发专业人才。为此,她建议,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出台关于“数字藏品+旅游+文物+非遗”的实施方案,并将城市数字化IP列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对发行平台、产品质量等加强监管,强化对藏品的内容和价值体现。
“政府鼓励扶持,整合社会资源。”阎美蓉建议,依托已有的知名专业化数字藏品平台,发挥其市场优势,共赢发展。借鉴经验,搭建政府主导的数字藏品官方平台,整合社会文旅资源,形成集聚效应。阎美蓉说,可以探索数字藏品与实体文旅产业相融合的创新盈利模式,挖掘各地有代表性的文物或非遗项目产品,开发具有市场号召力和故事性强的数字文创藏品,实现线上数字藏品与实体景点的有机融合。同时,引导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与各类型数字藏品平台合作开发数字藏品,如砖雕、剪纸、风火流星等;围绕数字技术、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等方面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吴华侠:推动“老字号”博物馆集群式发展 实现文商旅融合
吴华侠建议,各“老字号”企业利用自己目前打造的自身博物馆,围绕“主题散点串联式文物”的传播、展示方式,以创新为源,整合资源、串珠成链,同时发展集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业态模式。同时,吴华侠建议推动“老字号”博物馆集群式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打出知名度,叫响“老字号”博物馆群品牌,促进“老字号”产业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文旅融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统筹建设国家级数字化“老字号”博物馆,将“老字号”博物馆集群搬上“云端”,通过数字技术,推动“老字号”博物馆多样化业务开展和大数据生产、传播、应用,开展云典藏、云展览、云交易、云美育、云场馆等新业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新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网络直播
非遗保护是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手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支持、鼓励各地非遗传承人参与网络直播培训,用直播打赏、电商等工具创造经济效益。“直播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近来颇受年轻人推崇的‘围炉烤茶’,源于云南非遗‘火塘烤茶’,若无前者在直播和短视频中的走红,后者或将继续寂寂无闻下去。”张颐武以某短视频平台的数据为例,过去一年,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获打赏支持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展示濒危非遗的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相互促进,有助于非遗技艺的可持续传承保护。”张颐武建议,政府、高校、互联网平台加强合作,为传承人利用直播推广非遗进行联合培训。鼓励传承人开通直播打赏、电商销售等功能,增加收入。对于完成培训、在直播间获得显著传播效果的传承人,可在国家层面设立“年度非遗传播者”等奖项。他同时建议,各地定期开展“非遗知识直播周”等活动,鼓励非遗从业者利用直播间全方位展示当地非遗技艺、工艺品,配合举办具有沉浸感的线下文化活动,让小众非遗通过新媒介走入年轻人视野。
全国政协委员赵长龙:让“剧本杀”从业者有明确的发展前景预期
为提高剧本质量,他建议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剧本创作。由文旅、教育等相关部门牵头,面向全社会有偿征集有关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或者其他主题的剧本,特别是要发动高校人文学科以及专业写手参与进来。同时,将剧本创作与投放市场视为思想教育和文化宣传的一部分,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吸引更多的创作者,从而筛选出优秀的创作者。另外,他提出建立剧本的版权保护机制与数据库,推动剧本的二次加工与二次盈利。“比如将剧本中部分内容数字化,再通过虚拟仿真的形式投入教学当中,或者将剧本内容与传统旅游业相结合,将传统的讲解模式升级成更为沉浸式的实景戏剧等等,既可以让作者获得更多的收益,提高创作积极性,也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赵长龙还建议,建立一套“剧本杀”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和认证的标准,让从业者有明确的发展前景预期。“一旦‘剧本’和‘主持人’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其他环节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全国政协委员蒋齐:建议尽快建立动漫分级制度
蒋齐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消费市场迅速发展,动漫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占比稳步上升。得益于政府在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我国动漫内容生产实力稳步提升,类型和题材也日趋多元化,国产动漫消费群体也日渐增多。2021年,全国动漫行业总产值达到2381亿元。但当前动漫作品中的一些暴力场景和成人化的对白和情节,让家长们忧心忡忡,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生活中经常模仿动画片中主人公,说些脏话和不合时宜的言语。
“儿童尚处在心智发育期,动漫作品在一定层面上起到帮助其构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作用。部分动画片的内容含有不宜低龄儿童观看的涉暴力、血腥、恐怖、阴暗、黑化等画面及情节,还有色情低俗、霸凌辱骂、拜金主义等情节,对未成年人成长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蒋齐说,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动漫产业目前没有明确的分级制度规范,动漫公司为了让产品有更广泛的市场,在制作上越来越多地融入成人化的元素。
蒋齐提到,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出版品、音像制品、电视剧和电影等方面的管理条例和审查规定。但实践中,目前的监管只是解决了“禁”的问题,对“不适宜”的内容是直接删减,而对要“限”的内容,制度层面设计相对简单。
为此蒋齐建议,借鉴国外的分级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自己的动漫分级制度,比如可以按年龄段来分级,也可以把动漫分为教育类和非教育类,也可以经过详细的心理和群体调查制定更详细的分级制度。将分级制度纳入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对动漫产业进行约束,更好地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从审核监督环节着手,对审核标准和媒体平台进行大致分级,让已经存在的优秀动漫作品有生存空间。
素材来源| 中国旅游报、北京日报、中新经纬、中青报、中国新闻网、财联社、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北京文化产业投融资协会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资中心指导成立的全市唯一服务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北京市民政局评定的“5A级社会组织”。
协会成员由银行、券商、基金公司、创投机构、融资租赁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咨询公司等投融资服务机构以及各细分领域文化企业构成。
入会申请通道
欢迎首都优质企业加入我们!
申请流程及资料下载:
详见协会官网:www.bciifa.org.cn
咨询电话:
张巍,62060480,18686758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