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 > > 正文

唐驳虎:从双11到618,揭秘俄乌600公里对峙场景

2023-06-21 19:47:26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要:

1. 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的8个月来,俄乌四条战线变化很小,双方以顿巴斯中部为核心战区相互对峙。尽管造势巨大,但目前战事无论在人力规模还是战略意义上都只是乌国土上的局部战争,没有什么巨大的战略价值。俄军从最开始的灭国之战态势,退缩到现在顿巴斯的拉锯战,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力和资源不足。

2. 作为扎波罗热与顿涅茨克两条战线的结合部,煤矿生活区乌赫达被选为俄罗斯正规军的重点攻坚对象。然而在俄军各类兵种以及武器的轮番攻击下,乌赫达却岿然不动,甚至迫使俄军士兵在网络上公开指责长官指挥死板,俄罗斯国内一片哗然,俄军战线总指挥也因此被撤回后方,但无济于事。目前俄乌双方在乌赫达都不好进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 乌军的反攻首先发生在顿涅茨克与扎波罗热交界处的大新希尔卡到旧利尼夫卡,从而拉平俄军战线的突出部、保护自己的主要后勤补给线,进而保障西侧扎波罗热战线的攻势。俄军在突出部并没有太多的防御工事,因此乌军夺回了多座村庄。但由于没有合适的交通轴线继续推进,继续向南进攻的意义不大,所以在收复旧利尼夫卡后,这个方向乌军的攻势估计会先暂告一段落。

4. 目前,扎波罗热州的奥列霍夫到托克马克是乌军的主攻方向。乌军在这一主攻方向投入了大量精锐部队及装备,却遭遇了重大战损,是进展最小的方向。在俄乌对峙分界线卡缅斯克上,乌军很快在俄军前沿防线上打开了突破口,但俄军寸土不让,反复争夺。在这一周内,乌军合计重新控制了超过150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是比最初反攻的预期,还是有些差强人意。

作者|唐驳虎 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上一篇回顾了8个月来的俄乌战争的总体局势,以及当前热点战区扎波罗热的基本情况,但还没有具体介绍俄乌双方的战线态势

总的来说,从双11到618,这8个月来战线变化很小。从最北的奥斯基尔河谷到最南的第聂伯河口沙嘴,俄乌对峙战线可分为四段:

北段奥斯基尔河谷,从俄乌国境到北顿涅茨河北的密林,战线直线距离120公里。俄控主要要点为特罗伊茨克、斯瓦托韦和克里米纳。

这个战区山川相间、森林密布,村镇稀少,便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而且靠近俄罗斯本土,有多条从本土直通的补给线路,俄军具有一定的后勤优势。

俄军在这段战线部署的是西方和中心军区部队,外加精锐的空降兵主力,志愿兵主力和卢甘斯克武装齐集。俄军稳住了这条战线,还在南北两端打出反击。

中段顿巴斯,从北顿河南的比洛戈里夫卡到乌赫达,直线距离140公里。这里是双方争夺的中心战区,双方都修筑了大量的战壕、支撑点。

每个可进攻的点,俄军和俄族武装八年来都试了不止一次。但结果很明显,任何一方要取得突破都非常困难。

乌控的阿夫迪夫卡依然死死掐着俄占的顿涅茨克。仅仅2.3平方公里的马林卡镇,拉锯了15个月夷为平地一片废墟,俄军第150师仍未拿下。

所以最终打成一战式的堑壕战,俄军只好投入顿巴斯的俄族武装在此消耗,总体是俄攻乌守。牵动世界的俄乌战争,今天这里就是顿巴斯的核心战区。

但是说到底,顿巴斯战线也就是南北150公里、纵深20公里,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两个县的面积地域而已。

自北向南,目前双方控制的前沿要点依次是:北部——谢韦尔斯克(乌)、韦谢列(乌)、盐矿镇和巴赫穆特(俄)、托列斯克(乌)、戈尔洛夫卡(俄);

南部——纽约(乌)、新巴赫穆特维卡(俄)、阿夫迪夫卡(乌)、顿涅茨克(俄)、红戈里夫卡(乌)、马林卡(乌)、新米克哈利夫卡(乌)、乌赫达(乌)。

双方在争夺那些1万、2万、5万甚至5000、3000、300人的镇子、村庄。无论是巴赫穆特还是马林卡,都是乡镇级战斗,并没有各种营销号吹嘘的什么巨大无比的战略价值。

对乌克兰来说,到现在也只是一场国土上的局部战争,首要目标是收复失地。那么对俄罗斯来说,这场战争打到现在又是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呢?

南段扎波罗热,从乌赫达到卡缅斯克,直线距离160公里。但由于战线犬牙交错,走向弯曲的原因,这些陆上实际对峙的战线,大约是直线距离的1.4倍。

西南段赫尔松,自卡缅斯克沿第聂伯河到出海口金本沙嘴,直线距离就长达275公里甚至335公里。但由于双方都无法实施战役级渡河行动,所以意义不大。

在直线距离430公里、实际战线长度约600公里的对峙战线,双方各自保持20万人规模。相当于每公里战线各方330人,主要交火地带密度更高,兵力密度还算可以。

当然相比之下,苏德战争战线光从列宁格勒到黑海直线1600公里,双方都保持着至少300万甚至500万大军。现代战争的人力规模相对二战还是大幅缩减。

从根本上来说,俄军从最开始“1小时22分”时的十路围攻、气吞千里的灭国之战态势,退缩到现在顿巴斯原野上实际的400多公里战线,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力和资源不足。

这才和乌克兰打成了战线对峙。至于为什么俄罗斯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没有了“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风采,不明白的还是去问克里姆林宫吧。

在总览战线态势的基础上,深入观察目前热点的扎波罗热战线,也就是“反L”型战线的南端,直线距离160公里。

自东向西,160公里长的扎波罗热战线,乌方沿着公路有五个枢纽城镇:乌赫达、大新希尔卡、胡利亚波列、奥列霍夫、卡缅斯克。

其中东段的乌赫达和大新希尔卡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顿涅茨克州,但考虑到这条战线的一体性,还是把它们列为扎波罗热战线。

战线以南,对应的俄控枢纽城镇分别是:沃尔诺瓦哈、旧利尼夫卡、波洛吉、托克马克、瓦西里夫卡。

这也就依次构成自东向西的五条攻防轴线,成为南线对抗的主轴。

岿然不动乌赫达

从顿涅茨克到扎波罗热,战线拐了一个反L型的弯。顿巴斯的近300公里南北战线,是俄罗斯2014年策划“顿巴斯独立”、2022年开战推进与乌军秋季反攻的结果。

而南段扎波罗热的160公里东西战线,则是2.24开战后10天,俄军南方军区趁乌军后方空虚门户大开,迅速抢占的结果。之后乌军动员到位,战线便保持至今。

两条战线的结合部,就是乌赫达。这是顿巴斯的一个煤矿工人生活区,几十栋高楼分成四个小区,连个镇都算不上,也是一个略显陌生的地名。

但其实Вугледар这个地点在过去半年的俄乌战争已经多次出现过了。因为Г 在俄乌语中的发音差异(俄读g乌读h),以及其他字母的发音,这也是俄乌战争里,中文译名最多最杂最乱的地点了。

弗勒达、索莱达尔、武赫莱达尔、乌赫达尔、乌格列达尔、乌格勒达、乌勒达尔……,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杂乱不已。

但是无论是俄语还是乌语发音,这些译名一个都不对,而且偏差很大,到了莫名其妙的程度。它真正接近乌语发音Vuhledar的准确中文译名应该是——乌赫达。

从去年11月赫尔松撤退之后,为了挽回面子,改善战局,除了顿巴斯北线由“瓦格纳”硬攻巴赫穆特之外,顿巴斯南线,俄罗斯正规军也不甘寂寞,也想打出一个攻坚战的胜利。

由于经过八年顿巴斯战争的洗礼,顿涅茨克已经是一片堡垒。俄军总参谋部最后选择了南端的乌赫达。作为2月24日开战之后形成的新战线,乌军都没有时间设置太多防御工事。看来不难打。

俄军派出的是远东军区部队,自去年5月北顿涅茨河作战后,他们已经退回后方休整了快半年。主力先锋是太平洋舰队的第40旅(勘察加)和第155旅(海参崴)这两个精锐的海军步兵旅。

后续第36集团军下属的坦克第5旅(乌兰乌德)、摩步第37旅(恰克图),以及第29集团军摩步第36旅(赤塔),第68军第39摩步旅(库页岛)等部也陆续投入战场。

从俄军在乌赫达的投入看,海步、摩步、坦克部队都上了;战术上,炮火掩护、电子压制、装甲突袭、侧翼包抄,在乌赫达都用上了;

在攻击不顺后,温压弹、大口径火炮、1.5吨的空地大炸弹,俄军把所有的常规武器,都招呼在乌赫达这个弹丸之地上。然而,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从11月份一直打到3月初,俄军始终只能占住河南岸的帕夫利夫卡。以老牌第72机械化旅和第68猎兵旅为主力的乌军始终牢牢把守这片住宅区,俄乌千里战线的转折点。

尤其是海步155旅遭到乌军反复暴击,损失惨重。至于在扎波罗热战线的西侧,俄军的南方军区部队除了年初的火力侦察外,就是一个劲地构筑工事,摆出了一幅彻底防守的架势来。

打到最后,远东的海军步兵不得已,在网上发出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公开信(其实11月份一开始就发过一次了):由于上级指挥死硬呆板,海军步兵遭受无谓的重大损失,一个连只剩下8人。

公开信恳请地方行政官员介入调查,并帮忙将情况反映给国防部。军队是一个最讲上下级和命令链的地方,作战军人借助网络公开反映军队上级的指挥问题,已经冒着被军法从事的风险。

而俄方的军事博主也纷纷在帮腔造势,点了俄军战线总指挥官的名字:10月7日取代柴科的新任远东军区司令、原南方军区副司令鲁斯塔姆·穆拉多夫(Rustam Muradov)。

还有大量军事专家和博主发言,表示远东军区在前线存在大量问题。俄军战术呆板,多次落入乌军的火力陷阱。结果,穆拉多夫还在2月18日被普京晋升为上将。

俄罗斯舆论哗然,公众非常愤怒。斯特列科夫甚至指控这些指挥官都是酒囊饭袋,要求军事法庭追究穆拉多夫和第40、155旅旅长的愚蠢指挥和渎职行为。

随后,俄方的顿涅斯克州长、老家的远东滨海边疆区和国防部也都先后回应了。先是掩饰一番,承认有损失,但是没有那么大。最后撤走了刚获提拔晋升的穆拉多夫,以此安抚基层情绪。

网络和舆论如此深度介入了一次军事作战行动,这在俄罗斯历史上,恐怕是破天荒地开了一个先例。当然,乌赫达还是没有打下来。

其实,像“瓦格纳”那样,调集5万重刑犯,付出2万阵亡、3万负伤的代价,乌赫达还是能够打下来的。但是……俄罗斯现在连可用的重刑犯也没有了。

去年在俄罗斯监狱里有7万名刑期10年以上的重刑犯,扣除女性、老人和不愿参战的,“瓦格纳”用高薪+特赦征走了5万人,再用半年40%的损耗打下巴赫穆特。

按照承诺,幸运活下来的3万重刑犯都直接自由了,散伙回家。而至于俄军的战斗力,这15个月以来也都该看得很清楚了。其实也不用15个月,头15天不就很清楚了吗?

战线东段:大新希尔卡

但现在,乌赫达总体比较安静。因为从乌赫达向南,通往直线距离80公里外的马里乌波尔,要么是断续难通的的乡村公路,要么就得必经战前人口2.1万的城镇沃尔诺瓦哈(Volnovakha)。

总之,双方都不好进攻。所以乌军反攻的战斗,首先发生在顿涅茨克与扎波罗热的交界处,南方战线的第二条轴线——大新希尔卡-旧利尼夫卡。

很多人把Velyka Novosilka用网络翻译成为冗长拗口的韦利卡-诺沃希尔卡,难道不该把Velyka大、Novo新、Starom旧这些拉丁转写的俄乌语基本名词前缀直接换成简明的中文吗:大新希尔卡。

与乌赫达一样,南线东段顿涅茨克部分的俄军为远东军区部队,包括军区直属摩步第127师、第36集团军第37摩步旅、第5集团军第60摩步旅、太平洋舰队海军步兵40旅,以及顿涅茨克武装的第5旅。

南段热战线基本拉直,但俄军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底部约40公里,突出20公里的突出部,直指大新希尔卡。俄军以战线对峙的前沿,大新希尔卡边上的弗列米夫卡村,称其为Vremivka突出部。

这个突出部不仅直接顶住大新希尔卡,还对向北仅10多公里的H15公路——整个顿涅茨克南部乌军的主补给线构成威胁,同时,还影响着乌军左右两个方向——乌赫达和胡利亚波列的侧翼。

而乌军则把这里称为别尔江斯克方向,倒是很明显地点明了意图。不过,从大新希尔卡向南,也并没有公路直通120公里外的比尔江斯克。

真正顺路的是第三条轴线——胡利亚波列-波洛吉方向,直线距离也要110公里。总之,双方对这个战线的命名都有些莫名其妙的意味。

6月3日晚上,大新希尔卡东南方向的新顿涅茨克村,乌军第37海军陆战旅发起最早的试探性进攻。乌军的意图明显就是要削平这个突出部:

解除俄军对大新希尔卡本身的直接威胁,以及纵深关键H15公路的威胁、左右翼乌赫达和胡利亚波列的侧翼威胁。只有拉平了这个突出部,才能保障好西侧扎波罗热的攻势。

大新希尔卡突出部俄军并没有太多的防御工事,顺着T-05-18公路和莫克里亚利河以南,直到10多公里外的旧利尼夫卡(Staromlynivka)镇附近,才能撞上俄军的防线。

这个镇本身还不是重点设防,主防御线还要稍靠南些。因此乌军削平突出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之后进一步深入需要突破俄军的主防御带。

从旧利尼夫卡到大新希尔卡,是向北流到大新希尔卡汇合的莫克里亚利(Mokri Yaly)河。河流切割形成低陷的河谷,沿着南北走向的河谷和T-05-18公路,串联着一个个村落。

如果只顺着河谷和公路正面进攻,就很有利于俄军逐次防御,因此,乌军主要从东西两侧的高地,也就是俄军突出部的两翼发起侧翼夹攻。

东路乌军投入的是第37海军陆战旅和第68猎兵(森林步兵)旅,西路乌军投入的是第23机步旅、第31机步旅。这4个旅都是战争爆发后新组建的部队。

第23和31机步旅装备苏式坦克和西方援助的轻型轮式车辆,第37陆战旅为全轮式旅,装备法国AMX-10六轮侦察车充当突击炮,及西方援助的轻型轮式车辆。但是基本作战形态还是步兵突击作战。

经过两天火力试探,6月5日开始乌军先是对俄军阵地进行了炮击,然后出动装甲车和坦克突击两翼,步兵跟上。俄军则与乌军反复争夺。经过一周的逐村战斗,到6月12日,乌军在进攻主轴推进了10公里。

连续夺回河谷的弗列米夫卡(Vremivka)、涅斯库奇涅(Neskuchne)、斯托罗热夫(Storozheve)、布拉霍达特涅(Blahodatne)、马卡利夫卡(Makarivka)、旧马约斯克(Staromaiorske)、乌洛扎涅(Urozhaine)各村。

在东翼,乌军拿下新顿涅茨克、新马约尔斯克,打到克尔曼奇克(十月农场)。在西翼,乌军分别拿下新达利夫卡(Novodarivka)-利沃皮里(Rivnopil)、列瓦德涅(Levadne)-普里尤特涅(Pryyutne)两条轴线。

随后,在乌洛扎涅(Urozhaine)以南,莫克里亚利(Mokri Yaly)河上游的一座Klyuchove小型水库又被炸开了,导致洪水泛滥,以此延缓乌军在该地区反攻速度。

由于洪水冲毁了道路,乌军暂时止步乌洛扎涅(Urozhaine),停止指向5公里外旧利尼夫卡(Staromlynovka)镇的进攻。俄军也在试图反扑。

大新希尔卡方向乌军的进展最快,一个原因可能是面对战力一般的远东军区部队,再就是俄方在突出部也没有修很多防线堡垒,计划可能是灵活处理。

总的来说,由于从旧利尼夫卡再往南,缺乏可推进的交通轴线,打不到别尔江斯克。乌军在该方向除了消除俄军突出部,收复领土,进一步发展进攻的意义不大。

除非是打算迂回包抄“遥远的”沃尔诺瓦哈。但是从旧利尼夫卡到沃尔诺瓦哈,直线距离也有50公里。加上道路迂回弯曲,实际进攻距离还要更长一些。

所以在收复旧利尼夫卡后,这个方向乌军的攻势估计会先暂告一段落,可以调配兵力到其他方向。

战线西段:扎波罗热州

关注点西移到扎波罗热州,这里才是乌军的主攻方向。自东向西依次包括胡利亚波列-波洛吉、奥列霍夫-托克马克、卡缅斯克-瓦西里夫卡三条轴线。

这些也都是去年3月初、开战头10天便已形成的对峙战线,15个月来变化很小。现在乌军的意图已经很明显,在扎波罗热州,居中的奥列霍夫-托克马克就是主攻方向。

奥列霍夫又名库班。在这个主攻方向,尽管乌军提前投入了装备最好的第47机步旅,但却贡献了乌军在这轮反攻中最惊爆眼球的战损。

目前,这一方向的乌军尚未夺占任何居民点,只是在俄军的雷区中清理出了一部分灰色地带,是进展最小的方向。对这个主攻方向,需要专门的一篇文章来分析俄乌双方的实力与战术。

奥列霍夫再往西,就到了南北奔流的第聂伯河边。这里乌俄对峙的分界线,正好位于卡缅斯克(人口9.6万)和瓦西利夫卡(人口6.3万)之间。

这两个城镇,也是扎州仅次于扎波罗热(75万)、梅利托波尔(20万)、别尔江斯克(14万)的第四和第五大城镇。

卡缅斯克还是勃列日涅夫的故乡,苏联时期以契卡(克格勃)创始人命名为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乌克兰独立后复名,是一个重化工业城镇。

乌军在卡缅斯克投入的是老部队——第128山地旅和国民卫队系统的第15突击旅。这些部队的实战经验丰富,所以很快就在俄军前沿防线上打开了突破口。

西路乌军从奥列霍夫以东的斯捷波韦(Stepove)前沿南下,先后拿下洛布科韦(Lobkove)、派克科哈特(Pyatykhaky)、热列比扬基(Zherebyangky),正在攻打卢戈韦(Luhove)。

显然,乌军的意图就是打通沿第聂伯河的通道,一路向瓦西利夫卡攻击,一路从侧翼会攻托克马克。而俄军也是寸土不让,反复争夺。

一周时间,乌军在卡缅斯克方向夺回25平方公里土地,加上大新希尔卡方向的130平方公里,合计重新控制了超过150平方公里的乌克兰领土。

相比俄军一年来在巴赫穆特方向,平均一个月才推进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来说,这个战绩还算可以。但比起反攻的预期,则还是差强人意的。

那么,俄乌战争的预期如何发展?结合最新的战场动向,后续将从战术、战役、战略三个层面继续深入展开分析。把三个层面贯通观察,才能真正把握这场漫长战争的奥义。

标签:

上一篇:环球今头条!四川高考成绩6月23日几点公布2023?(附查询方式汇总)
下一篇:最后一页